隨著“雙碳”正式升級為國家戰略,各產業鏈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各大行業也在不斷優化能源、人工、產品、技術等結構,特別是領先全球的國內工業產業,“綠色低碳環保”的概念已經逐步滲透到企業戰略制定上,這種趨勢在各大工業頭部企業的技術產品研發、業務邏輯上體現的尤為明顯。
在7月14日施耐德電氣綠色智能制造創新峰會上,來自工業領域的眾多行業領袖、專家與生態合作伙伴就雙轉型目標下,工業企業面臨的內外部挑戰與機遇、數字化“服務”的全新內涵等主題展開了深入分享與探討。會議上,施耐德電氣傳遞出 “數字落地,抱團前行”的智能制造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數字化是提升綠色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不二之選
數字化、智能化是國內近幾年傳遞極為廣泛的概念,在工業潮流中,智能制造是數字化概念落地最佳的應用場景,從研發、生產、制造等環節中來看,富含創新能力的智能制造將會是各家企業把握未來可持續發展、抵御風險能力的優質領域。
會議上,施耐德電氣高級副總裁、工業自動化業務中國區負責人龐邢健表示,可持續發展和數字化是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的兩項企業長期戰略,數字化賦能是幫助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他認為,實現可持續發展主要從三個層面逐步落地,首先是高效生產,通過全廠統一的管控平臺和智能監測系統,可以把可持續發展的KPI融合到日常運營管理中,包括碳排放、環境監測數據、生產節拍、生產能效、產能利用效率、質量合格等相關的KPI。
第二是綠色產品,一方面通過循環利用,消除浪費,降低企業生產成本和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另一方面通過優化產品碳足跡,實現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最后,企業不僅要實現自身的碳中和,也要通過數字生態圈賦能客戶和供應商實現全價值鏈的碳中和,最終兌現社會承諾。
從施耐德電氣在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來看,產品研發、產線生產、生態維護的這些維度都需要通過數字化能力進行優化改造。
另外,深入國內工業產業現狀并用長遠的角度分析,數字化能力對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賦能其實更偏向于基于時間軸的橫向發展,這是一種綠色制造的能力。
縱深分解,基于數字化對工業頂層設計能力更多的來源于智能制造。根據大會介紹,在工業領域,施耐德電氣擁有覆蓋從設計建造到運營維護,全生命周期綠色智能制造解決方案,如流程和工廠自動化、工廠和企業能效管理、綠色智能制造和精益咨詢、工藝仿真優化、數字化交付以及供應鏈控制塔等等方案。第三方權威機構的市場調研顯示,依托工業物聯網的閉環能源管理技術,可以帶來大約23%的能耗降低;通過專家遠程監控和運維優化,可實現最高43%的能耗降低。
我們認為,綠色制造和智能制造的結合發展是未來工業大市場需要同時把握的兩個方向。對此,施耐德電氣高級副總裁、工業自動化業務中國區負責人龐邢健表示:“在充滿變化的大時代背景下,工業企業的未來正是綠色智能制造。推進工業的高質量發展,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智能制造與綠色制造并舉,更需要持續創新與健康生態圈的支持。秉承綠色智能制造理念,施耐德電氣將依托數字化技術專長和可持續發展經驗,攜手產學研用各領域伙伴,一同邁向開放、高效、韌性、可持續的未來工業。”
“無場景,不落地”,施耐德電氣將持續深耕行業創新
讓筆者記憶深刻的是,本次大會上,施耐德電氣一直都在強調數字化對于不同行業和企業的賦能。無論是工業互聯還是智能制造,流程工業、離散工業、混合工業,都需要依據行業屬性和企業痛點進行需求打磨。龐邢健在會中表示:“對于不同類型的工業企業,目前的數字化水平,行業現狀和挑戰,行業的發展目標是不同的。數字化賦能的重點領域也是不同的,需要結合企業實際需求,緊跟行業趨勢。”
在實際的數字化賦能中,施耐德電氣綠色智能制造的核心理念是實現四維融合,全面提升效率:
能源和自動化的融合:要實現節能減排,必須在能源的使用過程中進行優化,這就需要將能源管理系統和生產過程連接起來,從而提高能源效率和生產效率。
云邊結合,實現從終端到云,數字化與物聯網的融合:將來自終端的關鍵數據進行采集,通過云端管理系統和平臺實現對數據的管理與分析,從而充分挖掘數據的價值。
通過工業軟件實現“貫穿整個生命周期的融合”,從設計與建造,到運營與維護,實現全生命周期的優化。
從分散式管理到集成化的企業管理,通過數字化平臺,將企業分散的、相互獨立的各個點,例如工廠、樓宇等,利用更加全面和完善的管理體系,實現集成化管理。
對此,施耐德電氣在本次會議上還邀請了包括江蘇金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白銀有色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農化行業、有色金屬行業的代表企業展開圓桌會議,詳細介紹了各大行業綠色智能制造的需求和痛點,以及施耐德電氣是如何對不同行業進行賦能。
圓桌上,施耐德電氣工業自動化中國區戰略和業務發展總監申紅鋒介紹到,在推廣綠色智能制造解決方案之前,施耐德電氣會在自己的23家工廠做相應的一些實踐,其中有15家真正的數字化工廠和智能工廠,并且包含14家的綠色工廠。
申紅鋒補充到:“不同行業在數字化轉型方面所面臨的、聚焦的主要問題和施耐德電氣提供的一些方案適配度較高。比如說流程行業,像白銀有色重資產密集性的行業。企業的主要需求是把資產的利用率的最大化,同時解決他的員工技能的問題。施耐德電氣在協助客戶建設新工廠之前,會提供整個的端到端的數字孿生技術。從工藝模擬、工廠模擬,到真正生產運營端,包括設備,資產運營等,全生命周期的復合方案來提升整個企業的運營效率和能源效率。”
對于離散設備制造業,申紅鋒認為企業面臨更多的是如何進行柔性生產,拓寬他們的業務,做好服務、加強客戶粘性。針對這些需求,施耐德電氣會利用工業軟件、自動化、數字化和能源管理的技術,通過有機的融合幫助不同行業的企業去解決他們真正在生產、運營管理各方面的痛點和挑戰。
但是要做到真正賦能每一個行業,做到場景落地,生態建設必不可少,從上下游合作互補反饋是目前把握各大場景需求最為有效的形式。對此,施耐德電氣也一直致力于開放式創新型工業生態圈的打造,已連續3年舉辦綠色智能制造創贏計劃,孵化中小企業生態伙伴,為行業發展提供可落地、可復用的解決方案。
從數字化賦能開始,深入發展綠色智能制造,這是施耐德電氣跨越三個世紀后對當下產業思考的成果。深耕行業痛點、加速場景落地也將成為施耐德電氣在未來國內工業市場發展的重要路徑,這家百年巨頭企業已經開始了中國新工業的時代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