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已經到了十一月,2021年又要接近尾聲了。
從2020年開始,投資機構的籌碼開始明顯地集中在了科技和消費兩個大板塊,大多數VC都走起了一手科技一手消費的套路。
對比過去幾年的投融資數據來看,我們不難看出,工業機器人企業的估值在近兩年資本的熱捧下也早已水漲船高。
但在現階段的機器人市場中,并不是所有機器人企業都能實現現階段市場的最高期望值。對于任何一個企業而言,“價格戰”并不是制勝法寶,對于機器人企業而言,自身能力、本土化能力、對行業場景的深耕能力、對產品平臺化的能力以及拓展海外市場的能力才是其能否發展的因素。
l 行業深耕能力
對于機器人行業而言,工業機器人應用廣泛,其下細分行業眾多。
加之,細分行業領域之間可通性并不大,例如食品包裝系機器人同倉儲系機器人可通性不大,故此,未來工業機器出現一廠通吃的可能性不大。
實際上,廠商應從一點開始,目前只需要找到一個細分行業扎根便足以,深挖該領域客戶需求,摸清上下游供應鏈,待發展成熟再逐步擴展,短期內不應過分貪婪。
l 本土化服務能力以及出海能力
目前我國市場內已出現“四大家族”是既定事實,作為后來者的企業若想與四大家族同分一杯羹,打“價格戰”是必然階段(與上文并不沖突,是手段但并不是制勝法寶),除此之外,售后服務配套也務必齊全。
而在新興的細分市場上,如移動機器人以及協作機器人市場,國內廠商同海外廠商實際上是在同一起跑線上的,國內廠商完全可以把握機會,在合適的時機實現彎道超車。
l 平臺化能力
平臺化也是大部分工業機器人企業的共同選擇,做一家平臺型的企業,有望通過軟件去鏈接更多硬件、設備數據。
今年工業機器人市場有望創紀錄
近年來,機器人行業發展迅速,2015-2020年工業機器人產量保持著增長的趨勢。
到今年,10月26日,機器人(300024.SZ)發布業績公告稱,2021年第三季度實現營收5.76億元,同比增27.58%;實現凈虧損9764.83萬元,2020年同期實現凈利潤186.72萬元。
根據IT桔子、視野數科等數據渠道粗略統計,2021年前8個月,工業機器人領域發生了70起融資事件。
截止第三季度結束,工業機器人市場已發生的總融資額達到了123億人民幣。這些融資事件中,幾乎單輪融資都是千萬人民幣或億元起跳,超過47%的企業的單筆融資額已經突破億元級別。
也就是說,今年的工業機器人市場有望超越2020年創下的巔峰記錄。
2021年前三季度,機器人實現營收17.71億元,同比增長5.05%,實現凈虧損2.96億元,2020年同期實現凈利潤1.34億元。
但財報顯示,在毛利率下降,期間費用增加,研發投入增加、計提資產減值損失增等情況下,機器人業績轉虧。
2021年前三季度,因銷售回款增加,機器人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流出2.76億元,2020年同期為凈流入4.11億元;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2.51億元,2020年同期為凈流出4.92億元;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2.58億元,2020年同期為2.13億元。
行業第三季度普遍下滑
同期,各大上市公司也紛紛發布了2021年第三季度業績報告。我們綜合了多家公司報告發現,2021年工業機器人市場的“爆發”基本在上半年就落下尾聲,隨著各企業數字化升級的完善和其他客觀因素,下半年行業才真正進入了常態化。
在十余家企業中有1/3家企業在2021年第三季度出現了凈利潤下滑的情況。
多家企業均在公告中表示,前三季度營收增幅主要是受益于市場環境的積極向好,例如疫情的反復,以及高等教育在我國的普及,導致年輕人入廠打工的積極性不夠高,工廠面臨“招工難”的局面,迫使工廠數字化升級呈必然趨勢。
實際上,僅從機器人產量也能看出上半年市場呈環境利好,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1-6月工業機器人累計產量為173630套,同比增長69.8%。
到了下半年,除卻有能力進行自動化升級的企業已經完成部分,下游市場需求因此放緩,同時受到原材料價格上漲、電力供應緊張等不利因素的影響,各大企業也受到波及,能從企業業績報告中看出企業普遍出現凈利潤下滑的現象。
同等可以推測,機器人企業在第四季度情況不容樂觀,受不利因素擠壓影響增大,企業需提前準備,積極應對。
中國機器人產業的未來是星辰大海,各個場景里面的玩家還遠遠沒有飽和,賽道也仍處于高速發展的初期。
可以期待的是,在未來的機器人大混戰的市場中,一定會有一家甚至多家中國機器人企業領跑全世界。